EDVVE79465BRFREF5ECE

 

內容簡介

  呂實強先生曾在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三十年史稿》上介紹過《中法越南交涉檔》,言簡意賅,已可了解該檔案的全貌及編纂的經過,本不用再加介紹,唯今欲出版介紹本所各種檔案專冊,故由本人重擬此文,除重覆呂先生原文中重要部分外,並加詳其內容的細節報導,使讀者多一層深的瞭解。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0495812
  • 叢書系列:
  • 規格:精裝 / 678頁 / 19 x 26 x 9.49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• 本書分類:> > >
  • 本書分類:>

 

 

文|奶寶育兒堂原創,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教育自古重之,古代父母催促孩子讀書是為了出仕,而年輕一輩也以居廟堂之上、協理朝政為理想。 現代父母催促孩子讀書是為了生活,內心有丘壑、有文化,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,獲取更高的報酬。 然而,家長都知道孩子多讀書對未來有好處,但大部分都被現實所打敗。 我給孩子買了那麼多書,最後都只能擺在那裡落灰,甚至有的孩子都沒翻開過。我辛辛苦苦工作,不過是希望他以後有出息、過得好,可孩子一看書就犯困,實在是沒辦法,也許他壓根就不是那塊讀書的料吧。 這樣的吐槽尤其多,最開始家長們都是抱著美好的想法給孩子做閱讀啟蒙的,可最終的結果也只能讓他們暗自無奈,乾脆自我安慰道:沒準等上學了,有老師管著,孩子就讀書了。 父母這樣的想法,便是對孩子最大的誤解,小時候每個孩子的求知慾望都很強,會跟在爸爸媽媽屁股後面問問題,剛開始接觸書本,也會表現出極大的好奇。 那麼,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漸漸不愛閱讀了呢?並非沒天分,這個鍋其實應該由家長來背。 01為何孩子不願意閱讀? 1)父母本身不讀書 青島教育局曾經做過一份調查研究,結果發現:父母是否讀書,與孩子的閱讀興趣存在極大關係,50.4%~71.3%的家長在家有閱讀習慣,而他們的孩子語文成績通常也比較好,比父母在家從不閱讀的孩子平均高出30.45分。 畢竟幼兒時期,孩子成就動機的形成與他們成長環境中接受到的文化有關,而這需要家長來創造。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,挺有道理的:家庭教育中最悲哀的事,當屬父母自己不讀書,卻拚命要求孩子讀書。 2)父母眼光太短淺 家長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,自己是不是在潛意識中把閱讀當成了教孩子識字的方式,總認為孩子讀完後要認識幾個字才能算有所收穫。 這其實就有些本末倒置了,原本繪本中能吸引孩子的有趣故事,愣是變成了識字小課堂。之後需要閱讀的時候,才發現孩子的興趣早已被自己這種錯誤的教育扼殺在搖籃里了。 因為孩子一拿起書本,就想起那種枯燥、機械的識字體驗,犯困也是意料之中。 這其實是家長缺乏閱讀策略的一種表現,雖說初衷是希望閱讀給孩子帶來知識儲備,對將來的學習有幫助,但太過功利且超前的教育,對孩子來說只能是有害無益。 可以說,家長的這種心理屬於「短期功利主義」,自然也容易導致孩子陷入短期發展的困境,長遠來看反倒不合適。 事實上,「好學」比「學好」更重要,家長保留下孩子閱讀的興趣,之後學好的可能性會更大。 3)期待孩子獨立閱讀 很多家長認為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,買來書他願意看自然就翻開看了。 英國兒童文學家錢伯斯,曾在他所寫的《告訴我——孩子、閱讀和談話》一書中,提出了「閱讀循環圈」的概念。 在他的理念中,一次成功的閱讀是由4個活動組成的,只有形成循環圈,才能產生螺旋上升的力量,讓孩子在閱讀中有所收穫。 光看圖就會發現,有能力的成人閱讀者,是提高孩子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環。 對於不識字的孩子來說,讓他們自覺地拿起一本書閱讀非常困難。 2003年,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在對幼兒園小朋友進行調查時也發現,家長帶著孩子進行互動的親子閱讀方式,要比直接給孩子一堆書以及什麼都不做的效果好得多。 這樣的原理,也被稱作「浸入式語言學習」,而家長就是帶孩子浸入到閱讀之中的引路人。 4)書籍選擇不當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書本時,也存在一種功利性,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拿一本會讓孩子學習到更多內容的書。 事實上,對於孩子來說,並不是知識面越廣越有深度的書籍越好。精讀書籍太多,容易讓孩子感覺無趣,產生畏難心理,有時一些泛讀讀物會讓孩子覺得更輕鬆。 總而言之,如果孩子有一拿起書就犯困的表現,多半是家長犯了以上錯誤。 相比必須讓孩子從閱讀中學到多少東西這樣的功利心而言,培養和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,才是最重要的。 02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?生活中的具體建議 1)自我成長 儘管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,但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閱讀理解能力,自己必須先做出榜樣行為。 有得必有舍,真正在這上面花費時間,每天拿起書看一看,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,也會給自己帶來不一樣的體驗,何樂而不為呢? 2)摒棄偏見,佛系一點 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 前面已經說過,保留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比他識多少字,記得多少個故事都重要。 因此,家長首先要放平心態,帶孩子閱讀時首先注重過程,而後才是結果。 選擇書籍時也要摒棄掉所謂的功利心,帶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或書店選擇,看封面或翻開瞧一瞧,孩子真有興趣再買回家。 除了繪本之外,還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,適當選擇一些非虛構讀物,這樣更有利於科學思維的培養,並為以後的學習打基礎。 比如孩子看動畫片,對其中的太空感興趣,家長就可以購買講解相關知識的兒童讀物。 03親子閱讀中,我的兩個建議 1)有意識地培養閱讀層次 前文提到過,帶孩子閱讀最重要的因素是互動,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,引導孩子達到更高的閱讀境界。 閱讀中有4個層次,分別為第1層——激發閱讀興趣;第2層——培養閱讀能力;第3層——加強思考意識;第4層——學以致用。 比如給孩子讀《鱷魚怕怕,牙醫怕怕》這一繪本,家長可以先用生活中的故事或封面勾起孩子的興趣,而後多引導孩子看圖,配合讀的文字相對照,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能力。 這本書講的故事主要是鱷魚害怕看牙醫,而牙醫給鱷魚拔牙也十分驚恐。 因此,讀完後家長可以問孩子:鱷魚到底怕牙醫什麼?牙醫又為什麼害怕鱷魚? 最後的學以致用是什麼呢?家長可以幫孩子做總結,讓他通過這個故事延展到自身,比如不刷牙,牙齒就可能生病,也要去看牙醫。 2)和孩子聊書 所謂聊書,顧名思義,指的就是父母生活中跟孩子聊起書中的內容情節以及感想。 畢竟有時孩子看一本書看就看完了,卻沒有真正進入到腦海中,更別說與現實對應起來了。 而採用「聊書」的方式,就能幫孩子加深理解和印象,並且當這些情節真正與現實聯合在一起的時候,也能引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。 舉個例子,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小區樓下散步,碰見一條小狗在前面走,尾巴不停搖晃著,如同風中的一朵蒲公英。 這時孩子說道:「媽媽,你看,前面這隻小狗的尾巴甩得滴溜溜!」 當時聽見這句話,心中湧上一股感動,因為這來自於我帶他讀過的《花牛歌》,這說明他真正記到腦子裡去了。 因此,生活中父母如果看到一些和書本有關的內容,一定要將這些碎片與書本聯繫起來,和孩子聊聊,這比生搬硬套、讓孩子複習要好得多。 閱讀最重要的是順其自然、隨心而發,只要家長避開教育中的四大坑,多用閱讀層次、聊書這樣的技巧,我想孩子獨立閱讀將不遠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來源取自於:

 

 

壹讀 https://read01.com/DnMELnJ.html

博客來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888words/products/0010771491

如有侵權,請來信告知,我們會立刻下架。

DMCA:dmca(at)kubonews.com

聯絡我們:contact(at)kubonews.com


南屯憂鬱看什麼科神岡頭痛治療中醫龍井壓力大看什麼科
太平區昏眩治療中醫 西屯消化功能異常治療中醫 這間中醫診所很大推太平區容易冒汗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龍井頸部緊繃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最推薦的中醫診所潭子缺乏食慾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神岡心臟無力感看什麼科 很多人都在這中醫診所看好的霧峰胸悶治療中醫 南屯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網友都推薦的中醫診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co4xts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